尽管最近两个月股票市场有所回暖,部分缺少品牌或业绩支撑的基金仍难以走出发行艰难的困境。
6月30日,中融景源混合、平安鑫源混合同时宣布募集失败,这也是自今年2月26日以来,年内第二次出现单日两只基金同时募集失败的情形。
6月30日,中融基金发布《关于中融景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》,公告中称,截至 2022年 6 月 3 日基金募集结束,中融景源混合基金未能满足《中融景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》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,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。
基金发售公告显示,中融景源发行日期自 2022年3月4日至6月3日,这也意味着中融景源在发行结束大半个月时间之后,才对外宣布募集失败。
无独有偶,平安基金也在同一天发布《关于平安鑫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》,公告中表示,截至 2022 年 6 月 28 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,本基金未能满足《平安鑫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》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,故本基金《基金合同》不能生效。 基金管理人将按照本基金《基金合同》第五部分“基金备案” 中“二、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时募集资金的处理方式” 相关约定办理。
“上述两只基金批文获批日均是在去年9月,根据相关监管规定,新基金获批之后最迟6个月内启动发行,两只基金的首发日期时间都是今年3月份,可以说是到了最迟发行期期限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“年初市场行情低迷了一段时间,新基金发行最长募集期不能超3个月,这两只基金在发行期满依旧未能满足成立备案条件,最终也并未选择延长募集,直接以发行失败告终。”
“今年很多银行渠道的基金销售压力都很大,前段时间A股市场持续低迷,去年发行的很多爆款基金业绩不太理想,大部分股民和基民的资金都被暂时‘套住’,没有很多的闲置资金购买新产品,即使是大型基金公司旗下权益基金发行也仅10亿出头,小基金公司缺乏品牌力、渠道掌控力,发行效果自然更弱。”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。
还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基金经理的履历及过往业绩也会对基金发行产生较大影响,例如,平安鑫源混合的股票投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60%-95%,属于偏股型基金,而拟任基金经理过往投资经验更偏固定收益投资,股票投资经验并不突出;中融景源属于偏债混合基金,两位拟任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年限不到两年,在投资者和发行渠道中的影响力仍待培育。
今年前4个多月,市场整体投资机会有限,基金发行举步维艰,不少基金发行规模均在“个位数”水平,更是有多只基金以贴着2亿元的成立门槛募集成立,宣布募集失败的基金也在增加。
WIND数据显示,截至6月30日,共有15只基金募集失败,从产品类型上看,中长期纯债基金有4只,被动指数型基金有3只,偏债混合基金有4只,另外4只则属于偏股混合型。
不同类型基金募集失败原因也不尽相同,以场内ETF为例,ETF发行非常依赖市场表现,而近期A股市场持续调整,新能源、医药等热门赛道此前轮番跳水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认购意愿。
“很多ETF场内投资者秉持着逆向投资思维,在交易上体现为‘越跌越买,越涨越卖’,而场外不少参与新发ETF的投资者会在ETF上市时卖出,这些投资者很多时候希望在ETF发行成立至上市这段时间内能获得绝对收益,而近期新能源板块二级市场表现震荡,短期内赚钱难度加大,因此对于认购新基金持观望的态度。”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部分ETF发行遇冷的原因。
“跟踪同一个指数的ETF是相对同质化的产品,同质化意味着多只相同的产品去分流有限的市场需求,相比较而言,对于想要趁市场调整去抄底的投资者,首选肯定是场内已经成立并且流动性较好的ETF,而不是仍需建仓的新发ETF。”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对于部分行业主题ETF发行失败也持类似的观点。
“而对于偏债混合基金而言,此前主打的均是‘固收+’投资策略,今年市场行情颇为震荡,部分‘固收+’产品变成了‘固收-’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认购热情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如是称。
事实上,今年同期基金募集失败的数量已经与去年持平,基金发行失败数量持续维持在高位的现象也受到监管关注。
与此同时,公募基金行业量与质不平衡的问题逐步显现,部分公司存在专业能力适配性不够、投资者服务能力不强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不牢等问题,赎旧买新、换手率高、风格漂移、业绩分化、募集失败、迷你基金数量较多等现象比较突出。
对于“产品开发能力弱,迷你基金、基金清盘、募集失败、 已批未募产品变更注册数量较多”的基金管理人在法定注册期限内采取暂停适用快速注册机制、审慎评估、现场核查等审慎性措施。
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,从产品角度上看,《监管通报》出炉可能使得基金公司谨慎上报新基金,过去无序扩张的现象会得到收敛。
“未来基金公司在布局新产品时,也会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以及渠道发行能力,基金募集失败是很严重的事情,若是预期募集规模达不到2亿元的发行门槛将会谨慎上报新基金或是采用发起式基金的模式。”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提到。